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莫欺小河内,河水再也不回。这是中国的一句流行谚语,通常用来比喻形势、地位等在短时间内的变化。这两个地名起源于古代的一张地图,分别对应今天的河北省和山西省。而三十年之所以成为这句话的固定时间,是因为在中国古代,一个人人生中大约有三十年时间是可以切实感受到这样的变化。
这句谚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,当时中国正处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分割之中。洋人进入中国的第一批重要城市是沿海的一些地方,如上海、广州和天津。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、思想以及商品,而这些东西也促进了这些城市的繁荣。然而在内陆的地方,情况则恰恰相反。这些地方没有洋人、没有技术、没有商品,社会和经济也停滞不前。
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这句话,正是对这种困境的一种形象的描绘。起初,“河东”是指东部沿海经济发达、社会进步的地区;而“河西”则是指内陆地区的贫困和滞后。但这种局面并不是永恒不变的,半个多世纪以来,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。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迅猛发展,西部地区的开发也使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词逐渐淡化枯萎。
不过,这个词毕竟经久不衰,还经常被人拿来形容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变化。如今的中国,一些东西贵得吓人,一些西方的商品也早已不再热销。然而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的转换道理从来没有消失。虽然中部地区正在崛起,但发展差距依然较为显著,而这也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。